东京奥运会:苏炳添打破亚洲纪录,成首位晋级奥运百米决赛黄种人

发布时间:2024-08-23 18:38:21

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苏炳添(右)以9秒83获得小组第一,晋级决赛,打破亚洲纪录。图/视觉中国

图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本健 柴智 王莫一

在奥运会历史上,男子百米短跑一直被欧美白人和黑人所垄断,黄种人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做到了,他成为电子计时时代首位挺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黄种人,甚至在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新亚洲纪录,这一历史性的跨越足以让他在决赛中夺得银牌。苏炳添是如何练就“中国速度”的?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苏炳添表示:个人的努力、技术的提升、外籍教练的帮助、科学的方法,都是他成绩飞跃不可或缺的因素。

坚持跑百米梦想,磨练技术,积极求变

自1998年曼谷亚运会100米决赛中日本短跑名将伊藤博司跑进10秒纪录以来,黄种人花了17年的时间才被苏炳添跨过这个速度门槛——2015年5月31日,苏炳添在美国尤金举行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米比赛中以9.99秒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苏炳添在今年东京奥运会100米半决赛中,以9.83秒的成绩创造了亚洲纪录。他花了10年的时间,将这个成绩提高了0.33秒。一毫米的提高,是千百倍努力的结果。

百米短跑被誉为“运动之母”,充分展现了人类的爆发力和速度极限。短短10秒左右的时间,力量就逐一分布到身体,完成起跑、加速、中跑、冲刺的阶段性转换。由于人种和基因的差异,黑人运动员在力量、速度、跳跃、爆发力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黄种人的平均肌肉爆发力只有黑人的一半左右根据亚运会结合分析田径百米专项在下届奥运会成绩,因此黄种人百米成绩能破10秒,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苏炳添已经10次完成这一壮举。

苏炳添说,百米成绩每提高0.01秒,都意味着一场胜利,也意味着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苏炳添的世界里,他执着于百米梦想。在创下亚洲百米纪录时,他曾说:“速度属于执着于每0.01秒的人。”虽然苏炳添天赋异禀,在百米赛道上也一直刻苦练习,但这些并不是他突破成绩背后的全部因素。

在苏炳添看来,2014年是他个人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2014年国家田径管理中心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允许优秀运动员到国外通过比赛进行训练,同时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我的100米成绩在10秒20左右,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体能也比较弱。”

走出去之后,苏炳添意识到,百米短跑原来可以这样练、这样跑,“我发现欧美运动员的训练,并不是纯粹的跑步,他们把跑步过程分成很多段,热身活动也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正是眼界的开阔,让苏炳添打算聘请外籍教练。

这期间,苏炳添已经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技术,他将起跑脚从右脚改为左脚,减少第三步的停顿和延缓,并不断调整起跑到中段的自然过渡,步数从47步增加到48步。此外,苏炳添还在细节处理上逐渐刻意改变手臂摆动动作,这样的尝试让他在百米跑中双脚落地时,感觉更有力量。

中国田径接力队主教练袁国强从2007年起就在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训练苏炳添,看着他成长为“亚洲之光”。对于苏炳添的技术调整,袁国强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苏炳添把起跑脚从右脚改成左脚后,他的百米跑得更加连贯了。”

值得我们敬佩的是,苏炳添在2015年改变起跑技术之前,就已经是中国短跑选手了。在改变摆臂技术之前,他已经两次破百米10秒大关,有潜力进入世锦赛百米决赛,是亚洲最优秀的短跑选手。但他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技术。

学了外教后,大腿后侧的肌肉就像弹簧一样

让苏炳添成绩再次实现飞跃的,是外籍教练兰迪的到来。

从2017年冬训开始,苏炳添的训练工作就由美国教练兰迪全程监督,兰迪对苏炳添的训练安排、方法选择、技术改进和具体要求都彻底打破了之前的格局,苏炳添认为这是自己运动项目中最好的教练,也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但对于这位洋教练,苏炳添也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信任的过程。

“选择兰迪大概是机缘巧合,2017年全运会结束后,我刚刚结婚,球队原本计划去美国集训,但我个人更愿意在广东训练,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苏炳添坦言,其实当时自己也想过退役,“我确实有过慢慢退出一线的想法,想在广东训练一段时间,但田径管理中心领导为了保证我的成绩不受影响,还是希望我能在北京训练,最主要的原因是外籍教练兰迪一直在北京。”

但和兰迪的合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兰迪之前只做过跳远教练,没有训练过短跑选手,所以我们都很没把握。但我觉得有教练陪练总比自己一个人练要好,于是就跟着他练了两个月。”这两个月里,苏炳添听从了兰迪的建议,做了两个大的改变:一是起跑时前后脚的距离,二是触地时的腿部练习。技术改变后的首场比赛,苏炳添就尝到了甜头。“当时我参加的是欧洲的室内60米比赛,以6.55秒的成绩夺冠,这个成绩离我当时的个人最好成绩只差0.05秒,这让我感觉自己已经非常适应兰迪的训练方式了。”

经过这场比赛,苏炳添意识到“这个教练的训练方式更适合我,就像一个老师教不同的学生,会有好与坏的差异。”新的训练体系下,巨大的潜力开始显现出来。

“兰迪是理论型教练,他不像其他教练那样注重实战,在训练中把科学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苏炳添说,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外教教的很多训练技术动作都很难完成,“就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大腿后侧的肌肉也会很疼,现在想想,大概是肌肉力量不够导致的。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做这些动作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外教会慢慢把你的大腿肌肉练得像弹簧一样,让你感觉跑得更轻松、更快。事实证明,我们黄种人也能适应欧美这种训练体系,这是成功的关键。”

兰迪通过自己之前对运动数据的研究,不断向苏炳添灌输自己的理论判断。“他不止一次跟我说,我有能力跑进9.78秒的100米,兰迪鼓励我说,以我的能力,一定可以做到。”“我当时肯定不相信兰迪的话,因为这对我来说太过分了,是一个极限。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你永远不可能发挥出100%。在很多比赛中,你能发挥出90%的表现,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要想在百米冲刺中取得完美的成绩,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气、湿度、风速都很重要。”

通过科学手段增肌,实力媲美欧美运动员

苏炳添认为兰迪对自己技术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他表示,国外教练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方式科学。“和以往训练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科学的元素,比如一些专门的设备。我第一次看到另外一种跳跃测试的方式,我们叫数字跑道,根据你每次的训练,当你接触地面的时候,你的跑步数据就会即时显示出来,让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状态。”

苏炳添认为,个人力量的提升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刚接触那些国外的健身器材的时候,一开始只能做900次,但现在我可以轻松做3000次,这对腿部力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炳添的起跑技术是公认的世界级根据亚运会结合分析田径百米专项在下届奥运会成绩,得益于他过人的腿法和腿部肌肉力量。

跟随兰迪训练后,苏炳添认为2018年是自己运动生涯的分水岭。“2018年之前,我在百米比赛中最大的优势是起跑和前半程,这两段比赛一直都很激烈。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最后阶段速度变慢了,这不足以让我进一步突破10秒大关。”

这也是苏炳添在60米赛上多次夺冠,却始终无法在100米赛上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授熊希贝表示,苏炳添的突破得益于中国目前短跑训练理论的改变,“以前大家的重点是百米赛跑的前半程,现在更多强调40米到100米之间的加速。”

一项针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的百米成绩从10.90秒提高到10秒左右,在众多因素中,爆发力的提高占20.57%,力量的提高占12.34%,放松能力的提高占12.34%,体能的提高占21.57%。

正是兰迪的到来,解决了苏炳添后期冲刺不力的软肋。“归根结底还是肌肉容量和力量不够,跟兰迪训练的这几年,很多人都说我的身体机能和肌肉状态越来越好了,我个人感觉跟欧美运动员一样,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记者问到,如果早点开启外教训练模式,苏炳添的神奇之旅是否会更早上演时,苏炳添深思了一下,肯定地回答:“我觉得至少可以早三四年,毕竟刚出道的时候,我的身体素质比较弱。”

对于外籍教练给苏炳添带来的变化,袁国强表示,“这个外籍教练团队非常系统,体能教练负责体能训练,康复教练负责康复,分工明确。兰迪和我们这些运动员出身的教练不同,他是学者出身,非常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注重大数据和理论的结合。他会利用一些仪器等技术手段来监测苏炳添的身体状况,用大数据对他的起跑、冲刺、摆臂等技术动作进行长期跟踪,这对苏炳添体能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

刘翔、苏炳添 图/视觉中国

接替刘翔,他从“追光者”变“引路人”

苏炳添在奥运会创造历史后,刘翔高呼“神了”!苏炳添认为,刘翔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短跑项目的“引路人”,“翔哥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们黄种人是可以站在奥运会短跑决赛的赛道上的,我们有能力夺冠!”

苏炳添一直很崇拜刘翔。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后,2005年他到中山市体校读书。那是苏炳添第一次亲眼见到刘翔。“当时我才16岁,从三楼就能看到刘翔在操场上被球迷团团围住。”苏炳添回忆道,“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的时候,我正在睡觉,第二天醒来听说他夺冠了。那时候我还太小,不懂奥运,直到跑了100米比赛之后,才逐渐认识了刘翔,意识到他对整个中国田径短跑运动的意义。”

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苏炳添被安排与刘翔同住一间房。“当时我跟他说了2005年在中山第一次见到他的事情,翔问我当时为什么不去跟他一起玩,我开玩笑说我们那时候地位差太多了。”此后,刘翔因伤第二次退出伦敦奥运会,再次陷入舆论漩涡,不久后退役。英雄相惜。苏炳添说,如果没有舆论压力,刘翔甚至可能征战东京奥运会,“我觉得大家都欠刘翔一个道歉。”

相比于当年的刘翔,如今苏炳添的光环更大,成为了中国体育新的旗帜。这位16岁的少年,从“追光者”变成了“引路人”。“私下里,翔哥经常鼓励、激励我,他是我的榜样,我也希望做年轻人的榜样,把这种榜样的力量传递下去。”谈及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苏炳添认为,成长的过程需要经历的一切坎坷、磨难,都是我们要承受的。“天才运动员那么多,但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干涉他们的成长过程,只需要给他们最好的资源,多鼓励他们,只有克服了所有的磨难,才能迎来收获的季节,我就是这样走到今天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本健 柴智 王莫一

图片

苏炳添全运会梦想成真,教练袁国强(右)陪同上台领奖。图/视觉中国

我的导师袁国强:成功不是侥幸,他的专注力无人能及

在陕西全运会100米决赛夺冠后,苏炳添和广东省队教练袁国强一起走上领奖台,苏炳添把金牌献给了袁国强,“我跟教练许愿,这个冠军是属于袁教练的,他为中国短跑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没有去东京奥运会根据亚运会结合分析田径百米专项在下届奥运会成绩,但是一直在幕后指导、支持我们。这枚金牌也是属于袁指导的,谢谢袁指导!”作为苏炳添的恩师、导师,袁国强对苏炳添的感激之情,几乎无人能及。

袁国强对苏炳添的第一印象是“跑得很协调,像一个球”,而他的任务就是帮助苏炳添“把小球变成大球”。

袁国强和苏炳添是差不多的运动员,身高都在1.70米左右,但他们却创造了中国男子100米电子计时赛的第一个全国纪录。“百米冲刺没有任何障碍,运动员只需要不停地摆动双腿向前跑,这对身体形态的限制最少。”袁国强研究了如何将步频、步幅和身体状况完美结合的理论。

对于苏炳添的蜕变,以及在32岁仍能保持高竞技状态,袁国强表示,这是多种有利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是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按摩水疗等技术手段更加先进,让运动员逐渐远离伤病。其次,先进的科学仪器也让运动员能够快速从伤病中恢复,以最快的速度回归训练,毕竟这种短跑项目要不断的考验和训练来磨练它。”

当然,袁国强认为苏炳添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他端正的职业态度和对田径的专注。“苏炳添在训练中的自我意识很强是他的优点之一,只要定下目标,他就会努力、严格要求自己。比如百米赛要破10秒,他的训练就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哪怕是比较枯燥的力量训练,他每次都会很努力、很认真地去做;他会精心计划,该练跑步、冲刺就练,不会像一些其他选手那样边训练边聊天、看手机,他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百米赛场的敬业、专业的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堪称佼佼者”。

袁国强认为,苏炳添的成功并非侥幸,而是他14年专注、始终如一的态度的结果。“很少有运动员像苏炳添这样有职业态度和品格,我们在训练前对他很用心,只是简单的沟通,他平时都会把自己的训练过程记录下来,很清楚应该怎么训练、注意什么。”同时,袁国强教练也认为苏炳添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运动员,“他经常会总结自己的技术特点,也会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经常会问‘我为什么完成不了这个动作?’比如2015年他改‘抓地’这个技术动作时,半夜就会爬起来思考问题,和当时一起训练的谢震业反复讨论,这是他职业态度的最好体现。”

十四运会上,苏炳添带领广东小将们捍卫了“中国速度”的荣耀,广东短跑项目也涌现出闫海斌、陈冠峰等新人。教练员袁国强认为,广东短跑项目能够长期兴盛,有历史的功劳。“短跑一直是广东的传统优势项目,从教练员到运动员,我们的技术动作一直处于国内顶尖水平,这更多的是广东短跑的传承。当然,这也得益于天气,因为天气的关系,短跑项目要一直保持训练强度。南方人比较耐热,所以夏天训练更容易适应,再加上冬天气温也不低,冬训能保持合适的强度。”

中国能否再出一个苏炳添?教练袁国强认为,这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闫海滨和陈冠峰在本届全运会上,成绩都有了很大突破,但两人都处于成长阶段。比如陈冠峰在与高手较量时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闫海滨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竞技能力,这些都是靠日夜刻苦训练得来的。这些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一定不会比苏炳添轻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本健 柴智 王莫一

jrs低调看高清直播 版权所有 XML地图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6052号

jrs低调看高清直播直播网内容由互联网收集整理,jrs低调看高清直播目的在于研究学习传递之用仅供参考,链接导航跳转不存储制作任何内容。

直播 足球 篮球 录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