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双喜编: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理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7 15:25:42

尹双熙

编纂《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选集》一直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学术梦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就对中国艺术批评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指国启迪的时代,正是因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的年轻批评家的积极参与,才有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现代理论框架下的视野,以及西方哲学、美学、批评史的介绍和探讨,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的密切互动,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密切互动。它成为 85 时期美术新浪潮的一个显着特征。遗憾的是,这种具有启蒙和创作特征的艺术批评热潮,在1992年后,由于时代潮流从人文转向经济而沉寂。在艺术界,画廊、博览会、拍卖会、收藏品和艺术网站在1990年代初成为主导的艺术产业,吸引了大量年轻的从业者,而纯粹的理论批评研究则逐渐被边缘化。由于艺术展览和市场推广的迫切需求,虽然产生了大量的艺术批评文章,但关于艺术批评史的深入艺术批评作品和详细可靠的专著却很少出现,对艺术批评的基本理论和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仍然是中国艺术史领域的一个短板。

回顾过去20年的中国艺术批评研究,除了上述市场的功利主义影响外,批评本身的研究基础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缺乏对西方艺术批评理论研究的前沿翻译和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近年来由于沈玉兵教授及其翻译团队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卓有成效的合作而得到很大改善),另一方面,更令人担忧的是缺乏关于中国艺术批评发展的基础资料和研究20世纪。在浩瀚的史料中,不可能发现艺术史演变的问题和脉络,艺术史的研究只能在没有坚实的批评和理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编辑和收集。批判理论的发展不仅需要西方批判理论的启示,更需要中国批评史资料的支持。

关于史料在

历史研究美术批评著作,陈银科先生在陈援《敦煌大灾余记》序言中指出:“一个时代的学术必然有其新材料、新问题。利用这种材料来研究这个问题,是这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新趋势。学者们可以预见到这种趋势被称为预流。那些没有被预见的人据说没有进入溪流。这部古今学术史的一般意义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人,而是一个可以作为隐喻的人。陈寅珂对史料的处理也有了基本的看法:“我们在看资料的时候,需要了解资料中存在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没有解决多少,新发现多少。(黄璇:《纪念陈寅可教授》,载《纪念陈寅珂教授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89年,第69页。陈银科先生的史料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于“新材料”的“新”,我个人有一点看法。在我看来,所谓的“新材料”,并不都是新发出的、前所未见的材料,比如新的考古发现。其实,很多存在已久的材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一旦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它们,用新的研究方法去组织它们,它们也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意义,这也是我在阅读国外一些著名艺术史学家(如雷德厚, 吴鸿、克鲁格、包华石、乔迅等)近年来。换言之,在传统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框架中被视为旧材料的文献,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视角下,可以具有“新”的意义,值得认真审视、重新解释和应用。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文选》的编纂就是在这种考虑下进行的。在编纂和编纂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在上百年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积累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和论文,而深入研究这两部分艺术史资料,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和书写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 帮助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理论自信。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对编纂风格和编纂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打破了传统的编纂方式,采用了“艺术潮流与辩论”、“艺术展览与批评”、“艺术批评与理论”三大主题的分组方式。这三个主题及其所包含的20多期,实际上为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的发展呈现了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也可以看作是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简要概述。同时,我们将其他因选集规模限制而无法纳入选集过程的材料,以目录索引的形式编入全书,并整理了本书中入选文章的作者简介,供研究者进一步检索。总之,我们希望本书的编纂能够为研究中国艺术批评和撰写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提供基础学术资料,成为相关学者必备的书籍。

编纂本书的另一个初衷,就是要为中国美术院校的批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对艺术批评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对艺术批评存在许多误解和误解,这些误解和误解来自于对艺术批评学术基础的缺乏认识和培养。这种“泛艺术批评”的观点取消了艺术批评的学术性和严肃性,用公众的喧嚣取代了严肃的艺术批评和研究。从大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批评的写作不应简单地视为一种技能训练,而是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阅读、思考、写作,获得必要的科学研究和研究者的人文理性素养。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Levin)认为,“四年制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对成功职业生涯至关重要的人文取向,例如清晰的思维、仔细阅读、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这种素养的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和调整自己的能力,以不断适应新环境。(拉里·金:《未来访谈》,丁伯成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年1月,第136页。因此,本书可以成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批评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对于对艺术史研究感兴趣的青年学生来说,可以通过阅读前人的文章来了解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的发展,学习艺术批评文章的写作方法。当然,对于艺术家协会、美术院校、美术馆、画廊、收藏机构等艺术从业者来说,这也是一本能够了解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专业书籍。事实上,20世纪的许多艺术评论家实际上为许多著名艺术家的成名奠定了基础,例如陈世增对齐白石的推荐,傅磊对黄宾虹的肯定。不仅如此,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画家积极参与批评,画家撰写的重要理论现象和艺术家批评还有很多,如20世纪80年代吴冠中对“形式美”的理论阐述和倡导。

本书的编纂反映了近年来中国艺术界对艺术史的关注和热情,而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是2016年9月由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近年来,不仅许多艺术家试图通过各种回顾展书写自己的历史,而且艺术史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全球化时代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与书写。海德格尔认为美术批评著作,“艺术是历史的,而历史艺术是对作品中真理的创造性保存。艺术以诗歌的形式发生。诗歌是礼物的创造,具有给予、建立基础和开始的三重意义。所创造的艺术本质上是历史性的。这不仅仅是说艺术具有外在的历史感,它与许多其他事物一起在变迁的时代中出现,同时变化和消失,为史学提供了一幅多变的图景。诚然,艺术是历史的基础;从根本上说,艺术就是历史。“(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行译,上海翻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61页。在黑格尔之后,海德格尔试图将表达真理和实现历史的使命重新赋予艺术,艺术不再是有用的工具,而是艺术与历史和真理的同一性。全球艺术史学科的最新发展表明美术批评著作,艺术史理论不仅是艺术内部的历史研究,而且由于艺术史的跨界研究,对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影响。本书的编纂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文艺

批评中心和中国文艺协会的大力支持

评论家协会,正是他们的支持和资助,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艺批评基地得以成立,“中外历史写作与当代文化生产中的艺术批评与民族形象研究”研究课题得以顺利开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和美术学院领导对中央美术学院文艺批评基地建设给予了持续有力的支持。本书的编纂参考了郎少军先生、水天忠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选集》、贾方舟主编的《批评时代:20世纪末中国美术批评的亮点》和孔凌伟、吕鹏主编的《中国近当代美术史文献》。同时,我要对积极参与本书编选工作的曾晓峰博士、参与本书策划的副研究员刘丽辉、河北美术出版社、确保本书顺利出版的徐秋红表示深深的感谢。

十一月

27, 2016

jrs低调看高清直播 版权所有 XML地图 备案号:滇ICP备2023016052号

jrs低调看高清直播直播网内容由互联网收集整理,jrs低调看高清直播目的在于研究学习传递之用仅供参考,链接导航跳转不存储制作任何内容。

直播 足球 篮球 录像 资讯